北京8家博物馆七夕节将开放夜场
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(记者焦莹)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,这是唐代诗人林杰《乞巧》里的诗句。我们都知道,拜织女会、祭月祈福、“卧看牛郎织女星”,都是古人在七夕晚上会做的事。
自古以来,人们就特别重视七夕晚上的活动。今年的七夕当天,在北京,首都博物馆、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等8家博物馆将开夜场。其中,北京天文馆将专门推出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系列活动,一起“穿”越千年,遇见“七夕夜”。
从8月20日开始,北京自然博物馆夜间参观预约系统正式开启。本次夜间参观时间为8月23日到29日,其中,8月24日闭馆,开放时段为17:30到20:30。
自然博物馆夜间参观采取线上限量预约,参观前至少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,票务系统每天上午11点更新,可预约三天内的门票。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介绍:“每年的暑期,自然博物馆都会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,今年也不例外。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,自然博物馆今年只是增加了晚上5:30到8:00的夜场参观活动。在此期间,我们也给家长和小朋友准备了参观学习单,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,能够带着问题去博物馆参观、学习。”
据了解,自然博物馆夜场每晚的入馆人数为500人,开放的区域为一层和二层的展厅。目前,4D影院、恐龙公园、地下的水族馆等暂停对公众开放。在此期间,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开展了线上的科普活动。赵洪涛说:“有我们的‘实验乐翻天’动手操作活动,还有关于我们古生物的,以及针对现在国内汛情而开展的一个环境保护方面的主题活动,还有一些展厅展品的讲解活动,包括动物、植物、古生物,像大家比较喜欢的恐龙、猛犸象,都会在我们的活动中体现。”
其实,夜游博物馆等的夜游模式,也不算新鲜事了。去年,国家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馆部分展览等,就开始尝试在周六延时闭馆,而昆明动物博物馆、上海多处博物馆等多地博物馆,也开展了夜游博物馆的活动,给老百姓们的夜生活更多选择。“博物馆奇妙夜”的模式,专家怎么看?游客有什么期待?
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,多家博物馆在中国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,举办夜间文化、旅游活动,将打造旅游夜间新模式。他说:“这是博物馆事业和旅游休闲产业融合的有益尝试。因为很多时候,广大观众和游客都有下了班以后、天黑以后继续在博物馆观光游览的需求,国际上甚至拍出了《博物馆奇妙夜》这样的电影。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,像即将到来的七夕节,大家可能对跟一些主题相关的展品、场馆会有特别的兴趣。所以这个时候博物馆推出七夕夜的观众游览项目,应该说是适应广大观众和游客游览、学习的需求,是值得欢迎,也是值得期待的一项举措。”
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,沉寂的夜间经济也迎来复苏。一些城市推出“夜游景区”“文化夜市”“文化街区”等项目,将本土文化、主题景观、演艺、娱乐、餐饮等业态有机融合,突出夜间经济的文化要素。那么,在文旅融合背景下,博物馆如何在夜间经济中有所作为?在戴斌看来,夜场不应只是错峰,还应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。
戴斌表示:“在(展品)介绍方式、陈列方式上,我觉得也可以有更多的创新,能够让广大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文物,可触可感。另外,在一些衍生品开发方面也可以多做一些工作,要有意识地研发一些成系列、成品牌的文化创意产品。”
北京海淀区五年级学生心怡曾多次参加北京海洋馆、古动物馆的夜游夜宿活动,她听说今年北京多家博物馆还将开启夜游活动,很期待。她说:“我觉得很好玩。晚上在海洋博物馆的时候,就我们几个人,能离得距离特别近,有专门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解,还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海洋动物的故事,还会有互动,比如海豚表演,我们还可以去摸海豚,去跟它拍照。在古动物馆能近距离地看,还会有专门给我们夜游的活动,就是去挖恐龙化石。现在弟弟长大了,我也想带他一起去参加夜游博物馆的活动。”